刘润的观点,由二蔓担任主笔,李桑负责编辑。
这是刘润的公众号中第1876篇自己原创的文章。
你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有多难以相处?那天,我刚开口说了第一句话,我的两个出生在1995年之后的同事就打断了我。“嘿,别再说这些了,我都听够了。我们已经过了十周年了,能不能聊点有趣的?”是的,已经过去了十周年。2013年4月28日,我以战略合作总监的身份正式离开了我在微软工作的14年,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。一转眼,今天(2023年4月27日)已经是这十年旅程的最后一天了。想要说点什么吗?但又感到无从下手,想要表达的话实在太多了,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。就用他们向我提出的这十个“有趣”的问题来纪念这段充满坎坷的十年吧。与你分享。
微软是在1999年加入的,这很厉害吗?为什么要不断重复提起呢?
毫不羞耻地说……或许还真的相当了不起。然而,我想说的是,了不起的并不是我,而是微软这家公司。1999年,微软刚在中国成立7周年。如今,微软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过22万名员工。然而,在那时候,这个数字还不到3万。甚至,我都不知道这家遥远的公司在哪里设有办公室。直到后来,我有一位非常亲近的朋友进入了微软,我才明白,啊?原来微软是可以应聘的!当时,我正在北京工作,而微软正在上海招聘。因此,我只能通宵坐着咔咔作响的火车,赶去上海参加面试。至今,我仍然记得那天的面试,从早上九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半。我一口食物都没吃,独自坐在会议室的一端。对面的面试官一个接一个地换,每次换人都需要一个小时,再换一个又是一个小时。我就这样在那个会议室中进行了整整六轮面试。那时我才意识到,面试微软是一项体力活。而且,我听到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奇怪。例如,为什么井盖是圆形的?请计算一下上海有多少辆自行车?我的专注力和体力都被推到了极限。我甚至来不及思考,微软似乎只招聘异常人才……最终,我进入了第七轮面试,也终于可以换个会议室了。我被带到另一个房间。我知道,最后的大boss,最终的挑战即将来临。后来我才得知,那位大boss就是唐骏。接着又是一个小时。在整整一天的“煎熬”之后,唐骏站起来握住我的手说:“恭喜你加入微软。”天啊。你能想象得出当时我忍不住想要大叫,却又强行保持镇定外表的情景吗?我一直认为,微软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之一,简直如同神一般的存在。比尔·盖茨是我的偶像,如果能有一天为他工作,该有多美好。能够进入微软,能为比尔·盖茨工作的人还不到3万。而我,就要成为其中之一……这个美梦实现了。太棒了,太棒了!然而,我一遍又一遍地提起“1999年加入微软”的原因,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。我一遍又一遍地谈及这件事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。那就是,我只有两段工作经历。1998年六月,我从南京大学毕业。毕业后,我去了北京,加入了一家叫做北京长天的软件公司工作。1999年,我进入了微软。之后,我辞职创业了。所以,每当需要提到工作经历、管理方法、团队合作等与工作相关的事情时,我几乎不得不提到微软。我学到了许多知识,都是在微软学来的。我不能说“我在一家非
在你在微软期间,是否有人让你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一个无能之辈?
简直太多了,这是真的。小时候,我自认为成绩还不错。在初中之前,我从未拿过满分以外的分数。小学时,我就开始获得各种竞赛奖项,还拿到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。1985年,邓公说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。虽然我不是那个娃娃,但我确实是第一批学电脑的娃娃之一。高考那年,我取得了622分的成绩,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南京大学。一直以来,我都认为自己是个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然而,进入微软后,我才发现实际情况远非如此。随便抓一个人,都是大神。比如,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朋友,他是河南省的高考状元,而他的妻子则是河南省的高考探花。他们俩都加入了微软。仅仅是他们两个人就对我的自信心构成了重大打击。还有,“睡神”郭同学。早在学生时代,我就认识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大神——包同学。包同学有多牛呢?江苏省的高考被认为是全国最难之一,要想进入同一所大学,江苏人需要取得600多分,而北京只需要400多分。而我的母校南京一中又是江苏最好的中学之一。在其他学校,我们学校平常的学生都是学霸。而包同学,则是我们那届南京一中的高考状元。高考之后,他和我一样进入了南京大学。不同之处在于,我选择了数学系,他选择了计算机系。但就是这位极其优秀的包同学,上了大学之后也会遇到做不出来的题。这时该怎么办呢?敲敲上铺的床板,问问上铺里那个每天都不去上课、每天都睡不醒的郭同学。没错,就是“睡神”郭同学。郭同学有多厉害呢?他睁开惺忪的睡眼扫了一眼题目,悠闲地说了两句话,包同学立刻明白了。毕业后,郭同学也进入了微软。你知道,微软的评估是一个打分制度。20%的人获得4分,70%的人获得3.0分或3.5分,而只有10%的人获得2.5分。而郭同学呢?他几乎总是能拿到4.5分。因为4.0分根本无法证明他的优秀。什么?5分?对他来说那只是摆设。5分代表完美,然而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呢?直到我遇到了谢同学。谢同学真的拿到了5分。你能想象吗?他的老板为了给他打这个分数,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。他要挑战微软的评估制度,让微软给一位员工破格打下5分。他要层层上报,一直上报到比尔·盖茨那里。他要向一个又一个人解释
既然微软如此优秀,为何你还选择离开?难道是因为你在那里遇到了困境?
如果非得概括起来的话,那可能是这样:如果我再不离开,我可能永远都无法迈出这一步。当我加入微软后,我感到非常开心。但是我必须坦诚地说,在进入微软之后,我的动机是有私心的。我打算只在这里工作两年,就仅仅两年。我计划用这两年时间,尽可能地学习微软所能提供的一切。学完之后,我会离开并投身于一场宏伟事业。然而,当我真正工作满两年之后,我发现,天哪。两年根本不足够。这家公司实在太大了,周围的人也太强大了,可供学习的东西也太多了。两年根本不够。至少再给我三年吧。于是,我考虑着考虑着,学习着学习着,在微软工作了整整五年。你知道的,五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。总有那么些时刻,或许是看海边的时候,或许是熬夜时,或许是吹冷风时,你会突然意识到,我居然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五年。我从未留意过,这五年的光阴就这样飞逝了。然后,你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转向下一个问题。那么,接下来我要做什么呢?我真的还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吗?是不是该离开了?随之而来,你会想起所有已经拥有的东西。工资、声望、职位、平台、伙伴。如果离开了,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。唉,算了,别再想了。于是,我又在微软待了两年。我发现,我根本没有勇气离开微软,没有勇气放下一切,甚至没有勇气面对这些问题。于是,我一边犹豫不决,一边渴望着改变。但是,怎么改变呢?我没有勇气改变整个公司,那我就换个部门,总可以吧。我决定在微软内部调岗,从技术部门跳到市场部门。市场部门对我非常具有吸引力。技术部门的人总说市场部门的人太注重销售,而市场部门的人总说技术部门的人太过于专注技术。从1985年开始,我一直与计算机打交道,我想尝试一下与外部客户沟通的适应性。我以此方式来抚慰内心的恐惧,告诉自己,看,你已经改变了。然而很快,下一个里程碑按时到来。十年了。当站在十年这个关口时,我思考的问题再也不是“工资、声望、职位、平台、伙伴”,而是“我的一生还能有几个十年”。十年中,我的青春几乎都消耗在了这家公司。我是否注定要一辈子待在这里?这家公司真的愿意让我永远留下吗?我还需要走吗?我还能去哪里?该怎么办?我开始写信给十位我非常尊敬的朋友、前辈
你都37岁了,还打算创业,难道你不觉得自己年纪有点大了吗?
从成本的角度来看,37岁确实被认为太老了。在我个人看来,人生中有两个时间点特别适合创业。一个是大约在25岁左右,当时你刚刚离开校园,刚毕业不久。这个年纪的你充满活力,热情高涨,拥有良好的体力,对新事物敏感度极高。但最重要的是,你还没有什么可失去的。可能尚未购房,尚未结婚,搬迁到另一座城市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。你可以踏遍山河,勇闯天南地北。甚至,在那些充满挑战且成功率较低的事情上,你都有资格一试。然而,到了35岁,这些优势可能就荡然无存了。冲劲、热情和体力都不能与25岁的人相提并论。你可能已经购房、结婚,甚至还有孩子。你或许要还房贷、养孩子、孝敬父母。这些束缚将限制你的行动自由。你不能轻易说”我要离开这座城市”,更不能随随便便说”这些事情我不管了,我要去闯荡”。那么为什么你还说35岁是创业的最佳时间点呢?因为在35岁时,你已经比25岁领先了10年。这10年的差距体现在职业发展、人生阅历、管理能力等一系列25岁时未曾经历的事情上。这些方面的积累将共同构成创业的”基础成功率”。换句话说,25岁创业的基础成功率相对较低,但初生之犊不怕虎,可以多次尝试。一次不行就两次,三次不行就四次,即使失败也没有太多损失。35岁创业时,这辈子最多只能尝试两次,但基础成功率相对较高。然而,这个时候你已经有许多必须保持的东西,需要控制好试错的成本,争取一次成功。所以,当选择在37岁开始创业时,我必须要控制好成本。于是我给自己设定了底线:不能卖房子,不能让自己挨饿。但到底需要多久才能取得成就,才会有可能挨饿呢?我必须计算一下。理论上来说,只要不挨饿,至少要有米饭吃。以我的食量,一个月大约需要花费四五百块钱来购买大米。而我从微软赚到的……好了!大概能够维持我吃上300年。即使失败了,我还能继续吃上300年,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。好吧,决定了。37岁,用掉我这辈子最后的两次机会。
你在创业之后,非常喜欢以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的身份自居。这个头衔对你的创业有何益处呢?
这个头衔对于我个人的创业并没有多大帮助,但却对我的创业事业有很大的帮助。因为我不是教别人如何管理员工、开发产品或者应对市场的微软专家。如果我从事这些工作,那么作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的头衔将会有一定的背书效果。所以刚开始的时候,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经常提到这个头衔。就像之前说的,我只有这一段主要的工作经历,每次提到都是关于微软的。直到我意识到这点之后,我开始刻意避免提及微软。我会把关于微软的介绍放在简历的最后,只提到曾在一家大型外企工作过。为什么呢?因为微软的名字所带来的好处,并不是属于我的。甚至在我选择转行做互联网转型咨询之后,还收到了许多人的反问:那你在微软的转型成功了吗?我明白,我从微软学到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的。还记得有一次在微软的时候,我参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。结束后,我需要写一份报告寄给美国。那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么重要的报告,所以我感到非常紧张。我小心地写完了全英文的报告,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我的老板审阅。结果,没通过审查。我的老板在报告上不停地批注、反驳。他提出了很多意见,但只是意见而已。我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修改。当结束修改后,我发送了第二版(V2)给我的老板。然后,又被退回来了。又有一大堆批注,又有一大堆意见。我非常生气。咳,你直接帮我改一次不就行了吗?为什么非得打批注,让我一直修改?但是,我能怎么办?只能继续修改。我们反复修改,不知道修改了多少版。从下班时间开始修改,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七点钟,终于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四个字:“嗯,可以了。”今天想起这件事,我真的非常感激当时的老板。理论上,他可以直接帮我改一次,这样效率最高。但是他却花了和我同样多的时间陪我一起修改。为什么呢?因为他不可能永远是我的上司。只有当我真正犯错、修改过、通过了,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,我才知道该如何做。能够眼睁睁地看着下属把事情搞砸,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者。像这样通往“职业化”的课程,我上了整整十四年。这些知识、态度和能力才是我真正能够带走的东西。甚至在许多年后,我们这些曾在微软工作的“老员工”,如果遇到曾经的同事,不需要看他的脸,只要观察他的言行举止,就能判断出:嗨,你以前是不是在微软工作过。因此,我非常感
在你创业后的某个时刻,是否有过一瞬间,让你感到这次决定完蛋了,后悔起来了,还不如继续待在微软呢?
或许说出来你可能难以置信,但事实如此。甚至可以说,从小到大,我对自己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没有感到后悔过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在这个世界上,并不存在所谓的“完美选择”。当你选择A时,你将享受到A带来的好处,同时也承担A所带来的坏处。同理,选择B也是一样的情况。人们往往在A和B之间犹豫不决,其实是想要获得一个“完美选择”。希望只得到A的好处,而避免A的坏处。然而,我们如何知道选择B会比选择A更好呢?因此,做出取舍是必然的。如果内心中的纠结真的无法解开,那就让自己暂时离开一下吧。这就是为什么在离开微软后,我决定给自己半年的时间,摆脱工作状态,好好体验生活。从2006年开始,我经历了频繁的出差生活。每年超过180天的时间都在差旅中度过。有时候是在出差,有时候是在路上。虽然去过很多地方,但几乎没有时间好好欣赏。于是,我花了两个月的时间,去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当志愿者。每天做一些“公益”的事情,而不是“工作”。这样,我可以从之前那种奋力追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。随后,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,实现了2011年的梦想。我骑行环绕青海湖,用了7天时间骑行了三百多公里。我去了北极点,在那个手机无法定位的地方,到达了北纬90度,插上一根杆子并绕了一圈。在北极点,我以最小的半径,完成了环游世界的梦想。嗯,这就是一个理工男幼稚的梦想。回来后,又花了两个月的时间,完成了一本书的写作,《人生,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旅行》。因此,请相信我,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你想不明白,尽量出去走走吧。不要抱着困惑不放。
你从何时开始感觉到自己好像可以做出一些了不起的事情呢?
第一天。我深信一句话:创业的关键不在于最终取得了什么成就,而在于选择了正确的方向。先行动起来,然后再追求成功。这个顺序不能颠倒。因此,在那半年的时间里,我一直思考的不是如何获得成功,而是应该做些什么?怎样去做才是正确的方式?我的思绪一直在流转,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,渐渐变得清晰。我立即拿起纸和笔,将它记录下来。最终,我画了一个飞轮图像。作为一名商业顾问,我认为声誉是最重要的核心要素。但是,是什么推动着声誉的提升呢?无疑是作品。必须有出色的作品,如启发人心的文章、深入透彻的书籍,才能提升声誉。然而,作品从何而来呢?源自于学识。光说不做只会被人嘲笑。我一定要参与到真实的商业世界中,分析具体情况,解决实际问题,才能拥有真正的见识。那么,是什么推动着学识的积累呢?仍然是声誉。只有极好的声誉,才能得到众多企业的青睐,邀请我合作,并让我获得大量实践、认知和启发。
“声誉-(+)>学识-(+)>作品-(+)>声誉”,这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增强回路。一旦完成这个飞轮,我就有了内心的确定感。因此,我决定只做那些与推动这个飞轮相关的事情。有一次,一位老领导向我介绍了一个客户。我对此感到非常感激,但还是婉拒了。因为这位客户遇到的是一个常见的管理问题,大多数咨询公司都能处理得很好。这样的事情无法提升我的声誉,所以它不属于我的飞轮范畴。后来,我要求公司的每个业务部门都要找到自己的飞轮。例如,我们的刘润读书会每周都会在视频平台直播。在直播中,最关键的是读者、观众和用户,他们的数量和信任度至关重要。然而,为什么这些读者要信任我呢?因为价值。在直播过程中,我们必须从受邀的嘉宾老师身上“榨取”出最好的东西,将其交付给读者。如果要销售图书,必须是由作者亲笔签名的5折优惠书籍。然而,这种价值又从哪里获得呢?出版社。出版社必须推荐最优秀的作者,并提供作者亲笔签名的图书。但是,为什么出版社要听从我们的要求呢?因为读者。大量的读者贡献了他们的时间、注意力和购买力。出版社和作者也因此获得了曝光机会,每次都能卖出一两千本甚至更多。所以,为了这些读者,出版社也愿意配合我们近乎无理的要求。
出版社接触读者,通过直播形式,建立了一个回路 – 读者-(+)>出版社-(+)>直播-(+)>读者。这是我给刘润读书会制定的增强回路,确保我们每一天都在正确的大逻辑上前进,尽管无法确定未来哪一天我们能实现成功。所以,如果有一个瞬间让你觉得可能能有所突破,那应该是在第一天开始。
你辞去了工作,创业已经过去了十年。在这漫长的十年间,对于自己的处境,你是否满意?
每天,我都感到非常满意。因为我终于明白了做着玩儿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感觉。什么意思呢?你可以试着为自己绘制一个二维四象限图。横轴表示乐趣,左边是枯燥,右边是玩儿;纵轴称为价值,上边是工作,下边是消耗。然后看一下你所处的象限。第三象限是枯燥的消耗,整日无所事事,毫无目标地空想,索然无味,没有创造价值。这样的工作其实可以不做,因为时间是最宝贵的。一边沮丧地感叹时间如水流逝,一边浪费时间过日子,是最难忍受的。第四象限是消耗的玩儿,比如唱K、逛街、购物、刷视频等等。这些娱乐很有趣,放松也是必要的。但同样不能创造价值。如果沉迷其中太深太久,可能会导致“充满激情地躺在床上”的情况。比如,买了一大堆书,一打开就永远是第一页;比如请了一个私人教练,换了个头像,结果只坚持了两天;再比如,付费购买了一系列课程,老师在屏幕上一开讲就感到困倦。这样玩耗费时间、精力和身体。那怎么办呢?不妨间歇性地去第二象限,从事枯燥的工作,做个切换。在工作时,安慰自己坚持下去吧,大家都这样做。忍一忍,赚到钱后就可以去消耗的玩儿了。在娱乐时,开始怀疑自己,为什么总是玩弄这些东西。难道我老了,不喜欢玩儿了吗?如此循环往复。所以,我非常庆幸自己可能处于第一象限,即工作中玩儿着。每年,我都要参观大量企业、进行采访,有时还给企业家、创业者和高管们做分享。站在讲台上可能需要四五个小时甚至连续七天每天九个小时。但我依然能每天从床上跳起来,充满工作的期待。为什么呢?难道我的工作让我傻了吗?很多关心我的朋友也会问我为什么。为什么你这么辛苦地讲课,不觉得累吗?坦白说,是有点累。但还好。因为这份工作是我喜欢做的事情。因为这份工作给了我想要的自由。什么是自由呢?当我不想工作时,我可以休息一下。当我不想见人时,我可以把自己关起来。当我不想去某个地方时,我可以选择不去。这就是自由。那我还有什么事好不满意的呢?
“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,你是选择继续在微软工作,还是坚持出来闯荡一番?”
我的基因注定了我将来要创业。在大观学者、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刘擎老师的分享中,我听到了一个词——“出走”。什么是“出走”呢?就是人类可以无视大自然既定的条件,嘿嘿地说:“我不接受。”比如农业,阳光、温度、湿度、土地等等都是自然界所给予的条件。更好的土地培育出更好的作物,适宜的季节播种合适的种子,收获合适的果实。这些都是万物生长的自然规律,都是不容背离的。最多我们只需稍微改良工具。然而人类却说:“谁规定的?”于是我们有了化肥、大棚、无土培育、工业等等。再比如环境,森林、沙漠、山川、河流等等都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。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。山水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呢?我们不知道。对邻居不满意?那就忍着吧。想看看外面的世界?去吧,让我看看你能走多远。非洲人曾经说过:“哦?是吗?”于是,有了亚洲人、欧洲人、美洲人等等。再来说外貌,样貌、身高、五官、性别都是父母给的,我们无法决定。稍微矮一点也没事,要做思想的巨人;稍微丑一点也不要紧,多读书就是了。生男生女都一样。医美行业曾说:“不至于,不至于。”接着,现在很多国家的人口信息性别选项已经不止两个了。既然是给定的条件,我可以选择不接受。这就是“出走”。据说,有大约5%-6%的人的基因里刻着“出走”二字。正是这5%-6%的人带领着人类走出了非洲。只是有些人走得早一些,有些人则晚一些。也许我就是那批走得晚一些的人的后代吧。无论是早走还是晚走,总会有一天要出走。至于打工嘛……我觉得还是算了吧。微软有那么多技术精英,我还是选择出走吧。
“如今,你已经步入中年之境,是否有什么话想对过去的自己在2013年时说呢?”
在做出选择时要勇于决断,但不要后悔;追随自己的内心,但不要越过规矩。给刘润离开微软前的那段时间说的是前半句。所有的选择都是一次有限信息下的冒险。你无法确定什么是“正确的选择”。你只能问自己,为了你想要的东西,期待最美好的未来,是否愿意同时接受可能的最差结果。如果你真的失败了,你会想返回吗?如果你流离失所了,你会后悔吗?勇敢做出选择不是来自对成功的渴望,而是来自对失败的接受。这才是真正的勇气和自由。祝愿你拥有勇气。
后半句是针对刘润刚离开微软的情况而言。不要越过规矩,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和社交圈子。努力学习,不断思考,提升自己对事物及其运行规律的洞察力。当你的洞察力更加深入时,你就能更加顺从自己的内心。像庖丁解牛一样,因为他精通牛的身体结构,所以看上去游刃有余。每一个选择力度、速度和角度的决定都是对规律的遵循。越是看似毫不费力的,背地里竭尽全力。只有真正掌握了规律,你的每一个选择才会看上去随心所欲,而不越过规矩。祝愿你能够顺从自己的内心。
最终陈述
终于回答完了,哈。让我来喝口水吧。2013年4月28日,我正式辞去了在微软工作十四年的战略合作总监职务,开始了我的创业之旅。对呀,不经意间,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。我的故事里有迷茫、焦虑、愤怒和希望。所以今天,当我看到许多年轻人、创业者、企业家和高管脸上的焦虑时,我觉得自己或多或少能够理解那种感受。因为我也曾经走过那段路,因为我也曾经是年轻人的模样,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创业者,就像你一样。
阅读推荐:我从他们的1000本书中挑选了80本。
与3万名岛民一同,点击下方图片,将他人的顿悟转化为你的基本技巧。
经过改写后的内容是:
商业咨询 | 品牌推广 | 培训合作 | 转载开白 | 润米商城
请在公众号的管理后台中回复”合作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