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际效应也称边际贡献,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,连续增加某一种投入,所新增的收益或产出反而会逐渐减少。

 

举个例子:

一名男子的饭量是4个馒头,在他饥饿时,吃第一个馒头的边际效用最大;吃第二、第三个馒头的边际效用递减;吃到第四个馒头,已经八九分饱了——可吃可不吃,此时边际效用最小;当吃第五个馒头时,就可能产生负效用。

 

其实很多事情都适用于”边际效用递减”这个规律。

 

B站“停更潮”的边际效应

其实,在“女朋友”未大量出现前,很多游戏类的UP都跑到B站了——因为B站年轻人最多,甚至是20岁以下的高中生、初中生——年龄越低的人群认知越低、视野越窄,更容易被“炫技”、“吸眼球”、“膜拜”……

所以,B站是年轻人的聚集地。

 

“何同学”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B站影响力,加速了边际效应

何同学仅凭一个视频红遍全中国,试问,如果你是视频UP主,你会不去B站么?

一个公司对于某个业务的投入是相对固定的,而且一般在上一个财年就已规划好了第二年的投入——作为上市公司的B战,也不例外,所以总的资金投入并不会增加很多——B站也不可能在上一个财年就预测到了“何同学”的出现。

 

另一方面,观众总量其实是相对稳定的——国内的生育率其实是逐年下降的,否则也不会倡导“生二胎”了。

 

既然总的资金投入没有太大的变化,观众的总量也没有变,而创作者却在持续增多——所有领域的视频总量是在增多的,观众其实是看不过来的——边际效用递减,不是吗?

 

“女朋友”的出现,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——有趣的是,“女朋友”这个领域,其实边际效用是递增的——所以我之前一直建议:能靠脸的一定不要靠“才艺”,到今天可能又有点晚了,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因果循环~

 

中心化的推流机制,必然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

所谓中心化的推流机制,指的是平台内所有的内容(图文、视频、音频等)都会按照平台的推流规则进行纷发。

 

一般以N(不同的平台N值不同,一般以500、1000为推送单位)为初始流量池,观察单位时间内(比如一小时、两小时、三小时等)内容的互动(点赞、评论、收藏、转发等)情况,若达到某一阈值(比如20赞、50赞等),则将此内容推送至下一流量池,通常为K*N(不同平台K值不同,一般为2、3、4等)容量的流量池,以此循环。

 

中心化推流的最大弊端,越吸引眼球的推送频率越高,比如抖音、快手、B站、头条等。

 

就目前来看,只有两个平台是“去中心化”、“非中心化”推流的——微信视频号、小红书

 

去中心化推流其实也存在“初始流量池”——平台不可能将低互动的内容推送给观众,当超过某个容量的流量池后,内容的推荐不再受平台规则的限制——只要有点赞、评论、关注、收藏,就会触发下一次推流。

 

去中心化推流最大的优势,可以防止部分创作者利用“中心化推流的漏洞”,长期制作一些吸引眼球的内容,霸占流量池;相反,一些可能比较优质的内容,由于缺乏用户的互动,沉没于“内容大海”中。

 

如果帮到了你,记得点赞喔~

建议自媒体新人看7遍以上~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